城市內涵,因時而定。
淮南,這座從楚風漢韻中走出的歷史文化名城,到了近現代又因煤炭興起而轉身為能源重鎮。“華東工業糧倉”“皖電東送”主戰場……一連串響亮的名號,飽含著對淮南能源貢獻的敬重。然而,當傳統能源落幕,留給淮南的,是“老工業城市”的失落。
2013年,國務院批復《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淮南名列其中。
淮南人民公園。王明松攝
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事實上,人是這座城市的定義者。“高質量發展,我們怎么干?”
2021年5月,在被稱為進入新世紀以來,淮南組織開展的范圍最廣、發動最充分、影響最廣泛的一次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中,這句震徹全市黨員干部的“發展之問”,成為淮南人破除思想桎梏,凝聚全面轉型力量的“當頭棒喝”。
由此,從全面實施產業轉型、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生態修復、社會治理“五大攻堅行動”開始,淮南縱身投入一場持久的“城市突圍”。
追光的人,總會光芒萬丈。城市亦然:從構建新興產業,到借勢區域協調發展,再到賡續城市向“新”,淮河岸邊這座能源重鎮的上空,已是朝霞滿天。
構筑產業向“新”
提及淮南工業,別總是聯想到煤與電。縱觀其工業鏈,“新”的“筋骨”已然茁壯成長。
“選擇淮南,我們要打造集研發、生產制造、銷售為一體的新能源專用車基地。”淮南高新區新能源汽車及制造裝備產業園內,開沃汽車(淮南)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尚勇,對項目布局淮南充滿信心。
總投資55億元,彰顯了開沃汽車的信心。“項目分兩期實施,一期投資25億元,打造純電動運輸物流車、無人駕駛車研發及生產基地。”尚勇身后,一期廠房接近完工,“計劃12月投產”。
淮南高新區新能源汽車及裝備制造產業園。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事實上,不止開沃,蔚來二期、合眾新能源增程系統和熱管理系統、坤泰混合動力專用變速器等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項目紛紛選擇布局淮南。陜汽淮南公司已下線1輛氫能重卡和31輛電動重卡。
“我們還在推進合創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園項目。”淮南高新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張浩介紹,產業園聚焦電池 pack、儲能、電驅動系統等汽車零部件項目。
這邊,“新”的勢能在蓄力;那邊,新的動能已然噴薄。
淮南市鳳臺縣,在淮南首個百億項目——中環低碳(鳳臺)新能源光伏產業基地,一期、二期已于今年5月投產。然而,這股“新”動能還在持續。“今年8月,三期、四期項目投資啟動。”
中環低碳新能源生產車間內,工作人員正在作業。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據悉,該基地總投資約168億元,分四期規劃建設,設計6GW先進組件和22GW n-TOPCon電池的產能。四期項目全部建成后,年產值預計達250億元。
“新”成片,“新”成鏈,新成“勢”。目前,淮南已明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綠色食品六大產業,加快新興產業布局。
2022年,淮南產業轉型加速推進,六大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超30%,工業投資、新開工制造業項目投資、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0%、40%、18%。這一年,淮南市新簽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80個、總投資1190億元,其中100億元以上項目2個,實現了多年來百億級重大工業項目“零”的突破。
融入發展向“東”
“淮南突圍”,產業上向“新”,區域協作上向“東”。
破除地域界限,向合肥都市圈“借東風”,在淮南市壽縣,一片約20.53平方公里的合淮合作區,日漸成長為撐起淮南高質量發展的“新極”。
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二期電驅動廠房正加緊施工。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項目已基本建成,今年12月就可進行設備安裝調試。”走進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二期電驅動廠房施工現場,壽縣劉崗鎮副鎮長王幫習熟悉項目的每一次進展。該項目總投資52億元,打造年產160萬臺電驅動基地,投產后產值預計可達115億元。
2016年“合肥都市圈”橫空出世,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淮南向“東”借勢,借助區域協調發展的紅利,助力城市高質量轉型。
“合淮合作區”應運而生。作為合肥、淮南兩地共建的產業園區,這里將重點發展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等核心產業,積極拓展現代物流、科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著力打造合肥都市圈市際合作示范區、臨空產業碳中和發展先行區。
尤值一提的是,合淮合作區內,合肥、淮南兩市的經濟發展類等指標將按完成實績進行5∶5分成,做到兩市共建、共享、共惠。
“合作”既有產業的“牽手”,也有交通的互聯。
全長47.5公里,合肥首條市域(郊)鐵路——S1號線,將構建起兩地交通互聯的新通道。日前,在合肥軌道交通S1號線蜀山產業園站施工現場,項目副經理黃旭介紹,今年底車站主體工程就能完成施工,而到明年底,S1號線壽縣段I標段的主體工程將全部完工。
合肥新橋機場S1線壽縣段施工現場。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展望2025年,合淮共建區將形成交通一體共通、產業協同共鏈、低碳生態共保、優質設施共享的框架,推動交通共通、產業共鏈、公共服務共享,生產總值預計達100億元。
實際上,從閔淮合作到淮河生態經濟帶、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對淮南而言,區域合作發展吹來的“東風”,源源不斷。
賡續城市向“善”
城市由人定義,也必然滋養于人。為此,生態修復是淮南轉型的“必答題”。
走進淮南西部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項目現場,曾經那個塵土飛揚、殘垣斷壁、垃圾滿地的采煤沉陷區,即將變身一座綜合性生態公園。
波光粼粼的水面,灑滿落日余暉,傍晚的生態公園甚是醉人。“這次生態修復旨在造城市綠腎,調節區域水環境,未來,還將打造成為淮西生態修復治理的活態示范區,沿淮旅游休閑度假區。”淮南市發改委副主任呂祖寶介紹。
傍晚,正向濕地公園“變身”的淮南西部采煤沉陷區美不勝收。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同樣,從“采煤深陷區”搖身一變的還有一處占地約9.3平方公里的濕地公園。湖里水草豐美,湖邊綠草如茵,秋風習習,游人如織……每天清晨,退休職工汪輝便和他的“老伙伴”早早到此,吹上一曲,舞上一段,心曠神怡。
“以前這里是九龍崗和大通煤礦的采煤沉陷區,2016年通過世行貸款進行綜合治理。”淮南市住建局總工程師時廣遠介紹,項目2022年全面完工,極大改善了周邊百姓的人居環境。
采煤沉陷區治理是治“生態病”,而在淮南市區,針對城市停車痼疾的治理,同樣善作善為。
“以前周末到洞山公園,繞幾圈找不到停車位,自從有了這棟智能立體停車庫,方便多了。”日前,一位淮南市區居民這樣點贊“智慧”停車帶來的便捷。
“這是淮南首座智能垂直升降立體機械停車庫,設計為5層立體車庫和部分地面停車位,共新增270個停車泊位。”淮南市建發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淮南建發智慧泊車監控中心。人民網記者 陳若天攝
據悉,針對淮南“停車難、行車難”問題,2020年7月,淮南市建發集團啟動城市智慧泊車項目建設。通過全市統一的智慧停車管理平臺,可實現對全市泊位、路外停車場、立體車庫進行一體化運營監管,實現全市停車資源智慧化管理。
淮南突圍,生生不息。
“如今的淮南,正處于跨越發展的機遇期和窗口期,擁有戰略交匯的‘天時’之勢、條件優越的‘地利’之勢、便捷高效的‘政通’之勢、團結奮進的‘人和’之勢,在重振老工業城市雄風中蘊藏著無限潛力,正醞釀著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精彩蝶變。”今年2月,第二屆淮南轉型發展大會上,淮南市委書記任澤鋒表示,淮南正抓住機遇、乘勢而上,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加快推進合淮同城化,發展動能更強了,產業結構更優了,城市品質更高了,轉型之路越走越寬,在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新路中激蕩著奮進旋律。
(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作者:陶偉 責編:關飛、李闊)